南宁宏博教育

您现在的位置: > 教师资格小教备考教育教学知识 > 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:态度与品德形成

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:态度与品德形成

2014-03-12 19:09:00 阅读:(南宁宏博教育

 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

  一、态度的实质与结构

  (一)态度的实质

  1.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,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。

  2.态度不同于能力。

  3.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。

  (二)态度的结构

  1.认知成分;

  2.情感成分;

  3.行为成分。

  二、品德的实质

  第一,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,是将个体以外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。

  第二,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,个体偶然的表现不能称之为品德,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,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。

  第三,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、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,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。

  三、品德的心理结构

  1.道德认识

  2.道德情感

  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:(1)直觉的道德情感;(2)想象的道德情感;(3)伦理的道德情感。

  3.道德行为

  第二节 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

  一、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

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批判进行了系统研究,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。

  他律阶段

  在10岁以前,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,称为他律道德。

  自律阶段

  在10岁以后,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,称为自律道德。

  二、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

 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,经过多年研究,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,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。柯尔 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。柯尔伯格认为,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,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,但不完全对应。研 究表明,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,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,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,而且只有少数 人才能达到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