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宁宏博教育

您现在的位置: > 教师资格幼师备考综合素质 > 2015教师资格《幼儿教育学》知识点:欣赏孩子的思维

2015教师资格《幼儿教育学》知识点:欣赏孩子的思维

2015-06-15 14:27:00 阅读:(南宁宏博教育

教育学幼儿教育指导:欣赏孩子的思维

作为一名幼儿教师,在和孩子共同进行思维游戏的过程中,我常常被孩子一些特别的想法所吸引,孩子的回答往往给我很多启示,引发我对孩子思维能力培养更深入的思考。下面通过几个“找关系”的游戏活动说说我的感想和体会。

有一张示教卡上面有这样两组事物:“人”和“房子”/“小鸟”和“鸟窝”,要求是找出这两组事物之间共有的关系。孩子们说这两组事物间都有“能移动”和“不能移动”的关系:人可以移动,房子不能动;小鸟和鸟窝也是一个能移动,一个不能移动。(参考答案是二者是“动物和居住地”的关系,人住在房子里,小鸟住在鸟窝里。)

孩子在思考问题时,最容易捕捉到的是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和特征,所以他们先找出了“能移动”和“不能移动”的关系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孩子的思维是肤浅的,因为事物都是具有多重属性的,能不受局限地思考问题也是孩子的思维优势。当孩子说出某种与我们不同的主张时,我们必须加以分析:是合理的吗?如果是合理的,那就未必要与我们心中的标准答案相同。尊重孩子的思路和想法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欣赏。

在寻找其他有“能移动”和“不能移动”关系的事物时,有一个孩子说“篮球”和“篮球筐”也是这种关系。理由是篮球可以移动,球筐不能移动。这个想法是其他孩子没想到的,也出乎我的意料。但是马上又有孩子提出了反对意见:“篮球”是不能移动的,它不能像“人”和“小鸟”那样自己就能移动,它需要借助外力才能移动。

当孩子说出“篮球和篮球筐”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他说得好像不对,但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来回答。当第二个孩子提出“篮球不能自己移动”的观点时,我恍然大悟,觉得就是这个原因。可当事后反思这个活动时,感受又完全不同了。第一个孩子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,认为“能动”和“不能动”就是二者的关系。而第二个孩子在理解这种关系时把握了一些比较本质的属性:是否能主动移动。从感性到理性,从表面到本质,是孩子思维发展要经历的过程。所以没有必要对两个孩子的争论做出对与不对的判断。接受不同程度思考下的答案,在争议中引导孩子迈向更深层次的思维,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。

在游戏中,还有一种“容纳和被容纳”的关系,比如铅笔盒和铅笔,就是一种“容纳与被容纳”的关系。一个孩子把“金鱼”卡片和“书”的卡片放在一起,说“书里有金鱼”也是这种关系。

金鱼能放在书本中,听起来很荒谬,但听完孩子的解释后我们就能理解,这是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。他可能看过一本书,在书中见过金鱼的图片,但未见过鱼缸中的鱼,所以他觉得金鱼应该是在书里。一方面,这是孩子思维的特点,他们判断问题时经常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,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,在思考问题时就容易受到局限。另一方面,孩子常常把现实和非现实混淆,书中的金鱼实际上不是真正的金鱼,只是金鱼的图片,有生命的金鱼是无法放在书本中的。我先肯定孩子的说法,然后又和他一起分析:书本中的金鱼只是图片,是没有生命的;而真正有生命的,能自由游来游去的金鱼,它的家应该在哪里呢?通过这样的分析,既肯定了孩子的想法,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了对事物的认识。

思维游戏活动常引发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,凡事都要多问问孩子为什么,多问问自己为什么。在和孩子的交流中,我们成人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,从而促使我们用一种新鲜的视角来看待孩子和看待自己。